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!
臺灣合作社「群」接地氣---「Let’s COOP合作平台」

國立東華大學人文創新社會實踐研究中心於3月19日辦理「Let's COOP合作平台」辦理平台發表會,監察委員瓦歷斯・貝林、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、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創社理事主席陳來紅,及從台灣各地而來的20幾個合作社場共聚一堂,共同發起「Let's COOP合作平台」。


「Let's COOP合作平台」是透過數位科技,支持社會經濟組織提升數位技術的新型態合作模式。這個平台,將作為支持社會經濟發展、協助民眾了解合作社,及台灣社間合作之平台。


擔任「Let's COOP合作平台」計畫主持人的人文社會學院王鴻濬院長說,過去四年多承接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計畫,以產業六級化的策略,以產業一條龍的概念,將生產的附加價值留在產地,也許是解決花東地方經濟的方法,經過評估以「合作事業」作為經濟載體,是在花東實踐的可能方式,冀望「合作事業」的經濟載體可以在花東實施。有興趣參與「Let’s COOP」合作平台的合作社從台灣各地過來,希望可以從這裡進來,將理論與實務的經驗結合,藉由平台的交流可以激發很多人對這樣的經濟組織有興趣。


補助本計畫執行之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賴香伶執行長表示,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希望將台北空總軍事基地能夠翻轉為文化基地,推動文化藝術、科技發展與社會創新的工作。社會創新由合作社、合作社平台的面向帶入,空總從「數位人文」的實驗方向探討數位工具,由數位工具結合社會新的思維,對接社會關懷、公眾參與、社會參與等,空總以文化實驗場作為平台,不僅是實體平台的角色,在虛擬的空間、不同的城市之間也一起在打造一個可以共享、共創、共榮的平台,將首都資源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。


監察委員瓦歷斯・貝林特地撥空參與,鼓勵所有與會者,他開玩笑說:合作界的人都會自稱有「合作病」,非要合作不可,要把台灣推動為「合作國」,這個平台很重要,這個平台可以一直問、一直問、問不倒的合作社,平台未來可能可以成為研發型的合作社平台。目前台灣推動地方創生元年,此時Let’s COOP合作平台的推動也是合作再生元年,從這個平台開始發動。


舉例來說,國家在推的社會住宅,想要解決住的問題,但在講求成本等情況下,想住的人住不進去;在瑞士有一個社會住宅,類似合作社,不但解決了住的問題,還解決了生活的問題解決了。只有解決「住」是沒有用的,還要解決住了以後,在裡面生活的問題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因為裡頭可能有身心障礙、單親、老人等需求,裡面也有成立金融互助社,有金融的需求,很多東西都是要解決人的問題,而不是解決單一方面的問題!


十年前從行政院卸任後成立綠生農場,讓農場以生態模式生產,讓社會大眾可以察覺健康的,所以發展養豬、養雞、雞蛋是品質非常好的,以及種菜等,這個模式讓部落年輕人一起來學習,再共同聯合起來成為CSA農場,由CSA農場共同尋找消費者,共同成立平台,尋找消費者來看、來吃…而創立起平台,這個平台之間會創造一個物流模式,會產生管理費,管理費由所有共同交流的人來共同分擔,共同分配出去再成立一個互助社,由互助社來領導整個生產與消費,這個點子應該可以繼續來發展、來創生。


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創社理事主席陳來紅表示,要感謝因為有黃孫權教授、李士傑等推動拍腦會、合作松而促成了這個平台。今天我們做的事在300年前就有人在做,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合作社列為無形文化資產,提案國是德國,合作社的價值已經成為德國人的日常,是生命中最核心的價值。


合作社在解決民生問題上是非常重要的。如今,合作社場沒落,也是合作社場沒有跟上時代,現在這些年輕人讓合作社再創,重新成為生活、生技、生產、環境永續的經濟體,合作社是無庸置疑的。合作社「群」接地氣最強的,只要讓合作社場數位技術能夠協助,我們絕對能夠成為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平台,平台的想像、平台的設計、未來平台要落地、深耕,是未來我們要共同來做的,平台的永續設計需要更多人來提出想法。平台希望的共同看見是什麼?平台是希望建立台灣共有的平台,下一步要建立亞洲共有的平台。


參與的合作社場在工作坊中熱烈的討論、試玩由東華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開發的合作社桌遊,與會來賓反應熱烈,期待「Let’s COOP合作平台」的交流活動能夠定期或每半年舉辦一次,讓不同的合作社場有更多交流機會。與會來賓期待這個平台能夠擴充更多功能,例如社間合作、金流交易、教育訓練等。


Let's COOP 合作平台網站連結


中央通訊社報導文章

瀏覽數